首頁 > 新聞 > 綜合 > 船市觀察 > 正文

中國散貨船東“遠足”東南亞
2012-07-12 22:42:34   來源:中國貿易新聞網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迫于壓力 中國船東遠航東南亞

其實,貨運運輸量的減少或許還不是壓倒船東的最后一顆稻草。相對于攬貨貨量的減少,海運市場不景氣,運價縮水,船員工資和油價也隨之下降,但船東的運營成本并沒有因此而減少。據葉先生介紹,比如,1.6萬噸位船只的船長每月工資在今年春節前是4.5萬元至4.6萬元,而現在為3.5萬元至3.6萬元。零號柴油現在每噸價格是7000元左右,而上半年每噸價格曾突破8500元左右。“問題是,看似降低了費用成本,但相比幾年前,不知道高出了多少倍。”葉先生表示,面對跳水的運價、高額的運營成本,船務公司負擔沉重,日子難捱。

當前的海運市場形勢,讓許多船東舉步維艱。面對嚴峻的生存壓力,有些船東只好內部轉股,而有些船東不得不對外拍賣出售船只,甚至干脆停航等待經濟復蘇。而在這其中,一些船東已經開始了“遠足”,遠航東南亞謀求發展。據葉先生介紹,目前在停航的船只里,5000噸位至20000噸位的船只最多。而去東南亞另謀出路的主要是5000噸位的船只,其主要業務內容也多為運送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貨物。

中國沿海貿易的不景氣雖然促使沿海船隊進一步拓展其他市場,但這給本已經蕭條的國際航運業帶來更多的痛苦。

據了解,全球航運業今年以來飽受低費率之苦,而中國船隊的出現將加劇這一下滑趨勢。亞洲航運貿易商RSPlatou表示:“我們已經注意到中國船隊出現在東南亞市場,這打擊了印尼煤炭業務,拉低了所有業務的價格。”而這種趨勢或許還將繼續。

據路透社報道,此前并不被國際市場關注的中國船隊正在經受中國國內沿海貿易放緩、國內公用事業和鋼鐵廠需求疲軟以及國內煤及鐵礦石庫存過剩所帶來的壓力。這些船只如今正被迫進入國際市場,尋求類似印尼煤炭貿易這樣的業務。而這些船只雖有一些接近“老齡”,但還有一批更新、更大且更省油的船進入國際航運市場,給本就蕭條的國際干散貨航運市場又帶來沖擊。

然而,對于這些中國船東,葉先生并不看好“遠足”的效果。“東南亞海運市場原來主要由日韓的船只經營運輸,而現在,強行進入國際運輸市場的中國船只以‘拼價格’的優勢加入競爭行列,情況不會太樂觀,利潤也不會太高。”他說。